查看原文
其他

自信的人格对娃一生何等重要,而大部分家长却试图把它从孩子身上剥夺

2015-11-16 英华兰的DrBing


前言


话说这几天DrBing进入了思路闭塞期,想什么都比平时慢,心情还特别郁闷。我知道这就是“自卑”情绪作祟的日子啦。


找了基友粥悦悦聊天,原来她也不时会这样。然后DrBing大大滴安心了:这个女神(jingbing)也会这样,那说明我还有救。



看过之前关于情绪科普文章的,一定还记得嘚瑟小怪(睾丸素 Testosterone)和压力小怪(肾上腺素 adrenaline)。这两种小怪无时不刻在人的身体里面发挥作用,直接导致了“自信”和“自卑”两种情绪:


这两种情绪是每个人都会有的。


从人格的总体面貌看,分为“自信人格”和“自卑人格”:也就是说,两种情绪哪种更占据“人格”的主导面貌。举个栗子,在遭遇相同逆境时,自信人格的比较容易调整到积极心态,更快走出低谷;遇到机会时,他更容易看到利好,看轻失败的付出和风险,从而抓住机会。自卑人格反之。


以前DrBing写过一篇关于《生命动机,什么让孩子乘风破浪》(点击蓝字阅读)的文章,所有“乘风破浪”的动机中,一定都具备“自信”这个人格特点,它是强者人格的核心之一。


人格,在青春期前就大致完成雏形,今天就顺带从生命最早期聊起,“自信”这个人格特点的形成机理。


自我概念


为什么有的孩子喜欢样样自己来,有的却什么都要人家帮忙?


我特别喜欢观察教室里的新生。不管是三岁或五岁,只需要几天,他们就会清楚的告诉我,他们是用什么眼光看待自己:觉得自己有能力,或觉得自己很多事都做不好。


三岁的A任何事都习惯先自己来,实在是打不开、折不了,才来找我说:“我需要帮忙。”就算是请求帮助,她小小的脸庞上,仍写满了自信。


同样是三岁的B,只要东西洒了、鞋子稍微套不上,就扭头哭叫: “我不会做,我太小了。”


五岁的C,总拒绝尝试,老是以抗拒的言语或行为来表示:“我不愿意。”其实那是因为他觉得自己做不好,所以用愤怒和拒绝来掩饰他的无力感。


孩子看待自己“是有能力,或无助的”,代表着对自我概念的认识。



劳资能自己吃饭,太牛闭了~


自我概念良好的孩子,受挫力较高,相信自己可以成功;挫折,只是另一个新的尝试起点。


自我概念较差的孩子,遇事容易放弃,会觉得自己没能力,很容易一败涂地。


幼儿不会等到长大才开始发展自我概念,而是从一出生、从日常生活的互动中,来奠定“我是谁”、“我会……”的自我概念。




自我成就


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虽然说先天气质部分决定了,孩子会是勇往直前或害羞观望。但后天也不容小嘘:孩子来到世上的第一个任务,就是要成为“独特、自主的自己”。他们都会有不可抗拒的,想要“做”、渴望“完成”的动力:许多才一两岁的,就很坚持要自己穿衣、穿鞋、吃饭,甚至过马路。


在生命的前三年里,对自立、自主的向往来自他们生命内在的动力。


孩子从出生,头不能抬,到开始迈开大步行走,每一个让自己自立、自主的行为,都会让他着迷的一试再试。令人肃然起敬的是,幼儿执意要自己做那些事,并不是因为容易,而是因为它们困难!好比他不断想办法,要把难以掌握的汤匙转对方向,把晃来晃去的脚掌和袜口对得更准。他既不是为了赞赏,也非为了领奖,只是因为那“我想要、我可以”的本能驱使


你一定听过“Terrible Two”的说法,许多成人对这个词的解释,只停留在“哦,他就是爱唱反调!就想让我生气。”但我们得学着从孩子想自主的角度来解读那处处唱反调的行为和动机。这个动机就是:



发现“我是我”的自主过程


孩子发现他可以控制自己的肢体动作,去想去的地方、拿想拿的东西,就开始了“自主意志”的建构工程。他会发现,自己和他人是不同的个体,而每个个体都拥有不同的思维。有趣的是,某些“自主”的动作居然会引发他人做出“同样”的反应。比如说:“我知道如果我去拿姐姐的娃娃,她会尖叫。”


所以孩子唱反调,绝非是想故意气死大人,纯粹是心理自主之旅的一个过程,他想证实的是“我是我”。



我不听我不听我不听


挫折是成长的“有机肥”


生理上的自主、心理上的自信,皆需要温床来助长,它们并不会自己长出来。成人的“鼓励尝试”和“无条件接纳”能提供这样的温床,让孩子学习到:自己是有能力、可以冒险、不怕跌倒的人。


“鼓励尝试”和“无条件接纳”的第一种含义是:让幼儿自己做。



不干活的孩子都是猪

-----Dr.Bing


最有效也最容易上手的方法是,从孩子很小开始,就给他机会和时间,学习自己吃饭、穿衣、拿画笔、逐步参与做家务。让他从日常生活中,具体感受到:


自己有能力,别人也信赖他


第二种含义则是,我们也要让孩子感受到:挫折就像影子,会跟随我们一辈子,要学会与它相处;也就是接纳随之而来的难过和愤怒,接纳自己在尝试后的失败。


所以当挫折发生时,成人可以:


不带批判的去指认孩子的情绪,让他认识:觉得难受和愤怒是正常、能被理解的。等孩子的情绪比较稳定后,再就事论事,提供方法。


有了这样的鼓励和接纳,孩子其实就会放心,会愿意换个方式再试,也就会有更多机会经历自己努力而来的果实。于是,挫折成了孩子成长时的有机肥料。


相反的,我们也有可能让孩子认为:自己没有能力,所以凡事得由他人代劳。这就是:



习得性无助


所谓“习得性无助”,就是指在不信任、成人事必躬亲的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容易从很小开始就养成了以放弃的习惯和态度来面对挫折,适应新环境的能力也会降低。


常听成人说:“他长大就会了!”事实并非如此。成人的不信任,不但减低了孩子手眼协调的精进机会,也剥夺了孩子从经验中锻炼接纳挫折、再站起来的受挫力。成人尽量做、帮孩子事先过滤掉可能的困难,只会一次次让孩子感受到:挫折好像天要塌下来了,而自己却无法解决。于是,孩子成了“小草莓”,一碰就受伤。


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若多分一些时间给他,耐心引领、鼓励他多尝试、克服困难,这样的孩子比较可能在不停寻找方法、不怕困难的信心中长大。而这样的可能性,就从此刻他手中的那个汤匙、那双袜子,以及那个瓶盖开始……



总结


“自信”这个人格特点,对整体人生真的很有用。幸运的是,老天并不是只把它赠送给家里有钱,漂亮聪明,拿过很多奖牌,赢过很多比赛的孩子。纵观那些在“光环”中长大的孩子,反而不太稳定,被给予太多期待,容易在“自信”和“自卑”两极摇摆。


其实它是一份来自朴实生活的点滴积累,需要的也仅仅是家长的放手,信任和不怕麻烦(嫌孩子做不好就越俎代庖),这就能成就一个了不起的,坚定自信的孩子。


如此人手一份的上天的礼物,那么多家长偏偏把它给扔了...希望家长们看完这篇文章好好珍惜眼前的机会...话再说明白点,别再抢着把人娃的活给抢着干了,DrBing先给你跪了~


懂嘞?那我就



明天继续8儿童培养金字塔各层级项田忌赛马技巧。


上月抢断的书商福利《我的第一个图书馆》补团

原版2折+可点读!



上月推荐的5套原版打折图书,最受欢迎的就是英语启蒙分级经典《我的第一个图书馆》了,第二天就断了货。2折原版,实在太吸引啦!


上周买到还没下载音频和点读包的请阅读次文!或者在公众号文字回复 #MFL点读包#


没入手的请长按下图网扫码,或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进店,或点击这里看介绍!



关注我:英华兰的DrBing



屈子曰“心如兰兮终不悔”

意思就是心里关注着英华兰,最终一定不会后悔。

长按下图,识别二维码即可关注




相关阅读(点击标题阅读)


原生家庭

《我不想变成我妈,但我还是成了她

《永远不要小看儿童的原恶》

《千万不要随便说“弟弟还小你要让他”》

《一个家庭语言暴力的故事》

《三岁看大,家长常见做法和人格障碍》

《七岁看老家长常见做法和人格障碍》

《走出人格障碍,医生粑粑自我剖析》


精英系列

《培养精英装逼史》

《学霸君省力法》

《为啥学霸往往代代相传》

《精英的代价和幸福的普通人》

《我们的孩子用什么和勤奋的富二代们竞争?》

《早期体育修养该给孩子带来什么财富》

《20W的天价幼儿园,上了就会成仙吗?》

《人生赢家の条件:哈佛为时76年实验结果》

《孩子成材不尽孝?养Ta干嘛》

《从小县城考到了清华才发现自己弱爆了》

《儿童培养线路金字塔》

《才艺培养这个坑》



给我红包


想给我打赏的金主儿,长按下面的红包,就能让我开心一阵子啦。




阅读原文进入微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